鑑於考古專家在港鐵沙田至中環線土瓜灣站的工程展開前發掘出不少宋、元、晚清以至民國時期的文物和遺蹟,立法會議員關注現行初中中國歷史科的課程內容,是否足以讓中學生賞識考古發現。
教育局回應,初中歷史科的本地史內容包括研習香港的考古遺址,教師亦會帶學生參觀遺蹟。有關文物和遺蹟經整理並展出後,定會成為歷史教科書內容,遺址會成為學生參觀考察的熱門地點。
鼓勵教師以港史作補充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日回覆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時表示,初中的本地史主要放於歷史科課程內,內容包括研習香港的考古遺址,教師亦會利用不同的社會資源,加深學生對本地考古發現的認識,例如帶領學生參觀李鄭屋漢墓、新界傳統圍村等。初中中史科方面,目前的課程內容仍沿襲過往聚焦於中國歷代治亂興衰的發展模式,但教育局一直鼓勵教師在教授不同朝代時,向學生介紹同時期相關的香港史事以作補充,或帶學生參觀香港歷史古蹟提高學生對中史科的興趣。
本地文化承傳或成必修科
吳克儉指出,課程發展議會已於今年五月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視初中史及歷史科課程,期望能於明年中提出短、中、長期的改革方案,並作公開諮詢。該委員會亦將檢討香港本地史的設置與教學等議題。
高中方面,吳克儉說, 「本地文化承傳」現在是高中歷史科選修單元,現正進行的新高中學制與課程中期檢討已建議將「本地文化承傳」加入必修部分,讓學生透過研習本地文化承傳,了解香港中外文化共存與相互影響的情況,相信此建議將提升學生認識本地歷史與文化及相關的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