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全港十大名校補習社(數學補習篇)



根據統計,在2014/15年度,小學一年級至中學六年級,逾5成學童曾經補習,DSE學生更高達7成。補習社質素參差,最好的補習社往往非常隱世,小編精選全港十大名校補習社,間間臥虎藏龍,供莘莘學子參考!
數學補習篇

第一位
超研教育
作為隱世推介之首,全因其課程總監曾為香港數間傳統名校撰寫數學教材及試題庫,而劉sir亦會親自授課。數學班主要訓練學生熟習考試題型,但最出名的其實是補習社派發的筆記,據知其筆記題目與某幾間名校試題相似度達8成!學習氣氛輕鬆無壓力,學生數學成績仍有顯著進步。因此雖然補習社不算大型,但每年仍有大批名校尖子專程前來上堂。

第二位
曾氏教育
曾氏補習在港島區頗有名氣,不少學生皆來自港島區名校。專操練艱深題目,每堂做不完不準走,加上補習社出名「請假難、遲到不得上課」,更有學生打趣說負責人曾太「出名惡」。以苛刻校規及地獄式操練,學生乖乖上堂,勤力做數,自然大有進步。不過溫馨提示,學生想報亦未必報到,校方講明不接受跨區報讀,學校太偏遠便無緣上課了。

第三位
MCA Academic
新界區代表MCA Academic,位於沙田屋邨商場內,門口毫不起眼,但細心留意,出入之學生不乏沙田、大埔甚至元朗區Band 1英中學生,其數學班細分為尖子班及補底班,而尖子班近年3年的5*率更高達100%。補習社規模雖小,只得一間班房,但補習模式近似大型補習社,主教Miss Chu更是10優狀元。其數學尖子班需考核達標才可報讀,而且非常爆滿。


理大授聯招入學攻略



距離今屆中學文憑試結果「揭盅」尚有約兩個月,不少大專院校紛紛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提供選科等聯招入學資訊活動。理工大學昨舉行聯招生入學全攻略活動,舉辦多場課程講座,提供個別選科輔導和參觀展覽。理大教務處負責人提醒學生留意學科採用的計分方法,注意面試時間,以及深入了解所報學科。

各院系計分方法不同

在聯招入學資訊講座,理大教務處負責人李文慧表示,有意入讀理大的學生須留意心儀學科的歷屆收生成績和計分方法,各院系不盡相同,「理大有三種計分方法,分別是最佳五科、四科必修科和一科選修科,以及中、英文和最佳三科。」她鼓勵學生,在聯招改選時考慮學科學額,以及能否在佔分比重高的科目取得好成績。理大面試分兩輪進行,五、六月為首輪面試時間,申請人在放榜後則要留意七月二十三日有否接到面試通知。

職訓局亦辦資訊日

另一講者、理大教務長何兆鎏則建議,準備面試的學生應該多了解所報學科與社會發展的連繫,例如有意修讀工程學科的同學,可多了解該科為香港帶來的貢獻。


應屆文憑試考生陳同學表示,聯招首選為理大設計學院的課程,他希望在面試脫穎而出,「會多觀摩香港和內地的產品設計,拓闊視野。」

芬蘭「TSA」教出快樂孩子?


本港社會繼續熱議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廢存問題,爭論中不時提及別國例子。芬蘭教育是常被引用的例子,例如有說本港教育扭曲,應像芬蘭向考試說不,亦有說指芬蘭也推行類似「促進學習評估」的機制,以佐證本港TSA並無不妥,云云。芬蘭教育經驗是值得談的,但過往不少討論只對它若干政策理念作印象式評價,甚或基於以訛傳訛、錯誤的資訊,卻甚少嘗試了解當地實際教育狀况,令這個重要例子尤其在TSA爭論中失參考意義。

首先我想提醒一下,當大家習慣了把芬蘭教育捧上天的時候,還記不記得當初它何以被視為全球的成功典範?那是因為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從芬蘭學生成績排名榜首開始!自此芬蘭教育就成為教育神話,惟2012 PISA 排名下滑,世界各地特別是英美則轉移到初試啼聲便勇奪榜首的上海教育,紛紛往當地取經。例如排名落後的英國,雖則10年前已取消國家標準化測試,但也許痛定思痛後認同了「嚴師出高徒」的道理,近期亦宣布為國家課程評估進行檢討,加強重視小學學前班(reception class)入學「基線」測試和完成小學階段測試,並將於2016年試行一系列標準化測試,為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學童評估學能進展。

反而港人不屑盲目追求分數排名,未有跟紅頂白,對芬蘭教育依然情有獨鍾,卻似乎忘了這個教育神話當初能登上國際頭條,正正是分數排名。諷刺的是,不少人一廂情願地繼續「神化」當地教育狀况。

芬蘭神話與現實的落差

問題是,芬蘭學童成績領先全球,但當地學生真的如想像╱理想中零壓力、愉快學習嗎?這其實一直受到質疑。甚至可以說,當地教育多少也受困於競爭激烈的教育生態。

不錯,芬蘭教育強調學習評估。當地自1970年代確推行大規模教改運動,學校系統從高度中央集權轉到本地化的管理模式、重視師資、精簡全國統一課程等等,同時亦建立更完整的全國性、多方位的教育評估計劃。當中少不了類似本港的TSA對學生學習表現作評估測試。不同測試按年進行,但非全部學生參與,而是抽樣的。同時,芬蘭重視並積極參與更多國際評估,作為檢視教育政策成效的參考。

評估數據能促進檢討,改善學與教,政府方向並無不妥,只不過問題是:這會不會出現一些始料不及的後果?單一政策可能不會,但實施上結合其他情况則難說得準。

譬如說,芬蘭教育因市場自由化的關係,當地教師各自直接受聘於不同學校,工作穩定性不高,而且不少學校的財政預算取決於收生情况,學校可因收生不足而停辦,教師薪酬亦可因收生率下降而下調。因此不難估計,當地學校之間競爭大,教師壓力更大。

同時,學生之間本身亦有不少競爭壓力。芬蘭小學階段,除了上述以抽樣方式對若干年級學生進行評估測試,確實沒有全國性統一的學業水平測試。然而,所有九年級學生(相近於本港中三階段)在學期尾,須接受升高中的入學試,而這往往是激烈競爭的來源,因為該試成績將決定學生入讀學術導向或職業導向的高中學校。需知道,當地升讀大學,絕大部分來自學術導向的學校。學術高中與職業高中的比例,約六四之分,學生對此考試的壓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芬蘭學者Salmela-Aro 等人(20082014)曾進行追蹤研究,指出此套分流制度下的教育生態或多或少影響高中生的「學校倦怠」(school burnout),即學生出現疲憊、嘲諷態度及自我不足感的情况。事實上,2012 PISA 數據亦早已顯示,相比全球其他地區,很多芬蘭學生能拿高分,但不快樂。

教育結果與初衷往往南轅北轍

這裏並無否定芬蘭教育之意,甚至它的確有不少地方值得本港學習,包括勇於針對問題、推陳革新,例如當地將於2016年為基礎教育推行新的核心課程,強調愉快學習。但必須注意,無論我們認為芬蘭教育有多值得作為本港的仿效對象,也得明白就算把其模式複製到本地,也可能於事無補。學校系統從不獨立存在,而是扣連於更大的社會制度內。芬蘭社會本身有一些有利於教育發展的優勢,例如它是世界上兒童貧困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更重要的是,如上述所言,教育政策方向跟實際結果往往出現落差。再舉例說,芬蘭教育另一個為人稱讚的地方是,幼兒教育不容許讀書識字的課程,但實際上只要通過幼教老師、家長互相溝通,共同擬定學習計劃之後,幼稚園上閱讀課是沒問題的。但如果當地升高中試的競爭壓力如斯大,有沒有可能出現倒流效應,把催谷學業的情况一級一級推前至更早的階段?

這個猜想的情况,有點似曾相識吧?

回到香港情况,TSA何嘗不是面臨類似的矛盾和問題?政策原意跟功效是良好的,早年實施亦不見問題,但往後評估措施卻對日益嚴重的操練現象帶來相互牽引作用,為師生帶來巨大壓力。

無論如何,本文嘗試從芬蘭教育經驗,帶出兩個要點,值得為近期TSA爭論中各方格外注意:(1)參考與比較別國教育經驗相當重要,但尤其針對重大政策爭議,討論不能基於印象或片面資訊(芬蘭取消「分科教學」的輿論是另一經典例子。即使芬蘭當局在官網澄清誤解,但各地「信眾」似乎一於少理,繼續為他們的教育革命神話吶喊助威)。(2)盲目操練勢頭已成,把矛頭指向家長、學校或任何一方「問責」,無濟於事。同樣地,即使取消TSA,看來亦無法根治問題。但是,這些通通不成理由避開問題,不去處理。很明顯,目前爭拗中各方都很清楚一點,就是「消除TSA操練,還學生快樂童年」(教協近日發起家長教師聯署所用的標題)。

TSA的變革與廢存,只是對付盲目操練的開始。


扭曲的教育生態異化了TSA



教育局已明確指示學校不應操練TSA,那麼不想子女操練的家長,根本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跟學校說「我響應教育局指示,所有TSA習作都不會讓我的孩子做」。這樣操練TSA的問題就馬上不存在了,也不必發起甚麼取消TSA的行動。那為甚麼家長不這樣向學校要求?

因為學校說不能不操。為甚麼不能不操?因為學校說教育局會因為TSA成績不好而問責。但如果TSA成績不好就會被教育局問責,那到底有哪所學校因此而被問責呢?那些鄉村小學基層小學有沒有哪一所因為學生TSA成績不夠好而被問責?問了甚麼責?反過來說,那些名牌貴族小學有沒有哪一所因為學生能力高TSA成績好而得到甚麼獎勵?

學校拿教育局來作操練TSA的擋箭牌,只能應付一些不知情的家長。實情可能是學校本身有必要借助TSA來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比如招生。學校(這裏主要指辦學團體和學校高級管理層)要向家長宣傳自己比其它學校教得好,自己的學生成績更優秀,就要靠TSA。此所以有校監校長不理教育局的警告,有意或(扮)無意地向記者 向家長透露自己的TSA成績。要有好成績去透露,就不能不操練。

此外,教育局未必以TSA評核學校,但某些校監校董教育總監等辦學團體中人,卻會拿着TSA報告去評核校長;校長又再拿着同樣的數據去問責教師。在這種情況下,TSA的成績對學生確實沒有壓力,但對校長教師都有壓力。校長要自保,就不得不催逼老師;老師要求存,就不得不催谷學生。操練TSA,其實無關學生利益,而是關乎辦學團體面子,關乎校長和老師個人的存亡安危。對此學界內人人心照不宣,只是家長不知道而已。

學校雖然有其操練TSA的私心,但在現今市場化的教育生態下,如果家長反對操練TSA的力量夠大,校方也不會操得如此瘋狂的。但真的有那麼多家長反對TSA嗎?據我所知,香港最著名的那幾所名牌小學都有操練TSA,但那些當初爭崩頭要子女入讀,然後一直引以為豪的名校家長們,不是心甘情願的接受,就是惶恐不安的承受。甚麼?不滿我們操練TSA,那不必勉強,請你轉校吧,我們的候補名單比TSA的練習簿還厚呢。在不操練TSA和非讀名校不可兩全之下,大多數家長都選擇後者。這是店大欺客。

有的家長確實不想子女操練TSA,但他們在校方的誤導下,以為TSA考得成績會對其子女有幫助,所以也就無所謂了。有的家長看到別人子女在操練而自己的子女不用時,卻會不高興。他們會開始擔心學校的教學是不是太鬆了,為甚麼子女的功課那麼少,會不會因此輸給別人而考不上名牌中學;因此他們甚至會嫌學校操得不夠,自己跑去多買幾份TSA練習要子女做。

我們多年來都處於一個為了考試為了升讀名校而扭曲了的教育生態之中,如果這次TSA風波能使大家重新檢討自己的迷失,也許可以成為逐漸回復正常教育生態的轉機。但觀乎此刻,學校卸責家長誤解傳媒起哄政客抽水,大家都只會向教育局拋石頭,無一自責自省,實在可悲。


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知道而願意承認:不是TSA造成了扭曲的教育生態,而是扭曲了的教育生態異化了TSA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課程議會倡六策略推動STEM教育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強化小學及中學有關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的教育。課程發展議會昨就STEM教育提出六大建議,包括增潤學生學習活動、加強教師培訓等;又希望學校善用現有資源,更新課程結構,如加強數學科的「數據處理」及「概率」課題,讓學生融會貫通知識,構思創意發明,應用於生活,培育業界人才。

  課程發展議會昨起展開STEM中學教育諮詢,提出六大建議策略,包括更新相關課程、增潤學生學習活動、提供學與教資源、加強教師培訓、強化與社區夥伴的協作及分享良好示例。有份就STEM提意見的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稱,本港學生一直在科學國際大賽取得佳積,但隨着鄰近地區冒起,香港亦要與時並進,培養更多創新科技人才,「不是針對精英學生,而是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課程發展議會建議更新小學常識科內容,如涵蓋更多低碳生活、全球暖化,以專題研習方式學習。至於中一至中三級資訊和通訊科技科,議會建議安排不少於百分之三十課時教授程序編寫概念;並在小一至中六數學課程上,加強「數據處理」和「概率」內容,提升學生運用數據計算能力。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TSA宜全面檢討

    

2004年教育局推出全港系統性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簡稱T.S.A.,目的是監控全港學校在中文、英文、數學三方面的水平,所謂達標率,希望了解學生的基本能力;他們選擇了小三、小六和中三三個年級去做監控,這也是配合初小、高小和初中的三個階段,到高中,學生都會考中學文憑試DSE,所以不用有高中的T.S.A.了。不知不覺間,T.S.A.已推行超過十年,也許是時候全面去檢討它的成效。

其實,教育局要去了解全港學童的學習情況是無可厚非的;世界各地無論歐美或內地台灣都有類似的測試。不過,是不是需要如此大規模(每個學童都做),如此頻密(每年都做),實在值得商榷。因為學校和學生的表現大都頗為穩定,教育局要「勞師動眾」去收集、分析這些數據的作用不一定很大,有時難免只是為做而做,學生未必得益,反而增加了不少煩惱和壓力。

系統性評估是針對全港學童的水平,本意並不是針對某一所學校或某一個考生的,但因為有這個「評估」,學校大都非常認真和緊張,希望自己學校有好的達標率,並視之為重要的業績,所以要操練學生,應付這些評核。因為有部分學校刻意加強有關準備,其他學校也爭相仿效,所以出現了許多額外的補充練習,甚至補課。其實校內本身的功課其實已很多,再加上與T.S.A.有關的練習更是百上加斤,情況很普遍。

為了減輕學生的壓力,前幾年已有教育團體聯署希望減輕小六學生的考試壓力,結果教育局都同意讓學校自行決定可以隔年參加小六的T.S.A.評估。最近,更有家長在社交網站開設「爭取取消小三T.S.A.」的專頁,並得到許多支持。家長向教育局施壓的情況是近年少見的,相信將會掀起一定的風波。

對筆者而言,T.S.A.的作用並不算太大,教育局已推行了超過十年,無論如何也可以聽聽教育團體、教師和家長的聲音。如果是本大利少,吃力不討好,就應趁機會修正現時的做法,例如只是抽樣進行,不以學校為單位,只是個別學生要評估;相信既可以做到監控的作用,也減少全港學生作T.S.A.操練的現象。


其實,香港小學學童的功課已算很繁重了。小學生每天回家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做功課,相對玩耍和閱讀的時間則很少;現時絕大部分的小學都是全日制的,如果放學要乘校車回家已是五時了,經過一天的學習,學童都很疲倦。故此,功課宜少不宜多,只有做些是必不可少的功課,但T.S.A.的操練卻是可以減省的。另外我希望學校自身也監控老師給學生的功課量,功課並不是愈多愈好的;適當及合理的功課政策是家長和學童都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