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TSA宜全面檢討

    

2004年教育局推出全港系統性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簡稱T.S.A.,目的是監控全港學校在中文、英文、數學三方面的水平,所謂達標率,希望了解學生的基本能力;他們選擇了小三、小六和中三三個年級去做監控,這也是配合初小、高小和初中的三個階段,到高中,學生都會考中學文憑試DSE,所以不用有高中的T.S.A.了。不知不覺間,T.S.A.已推行超過十年,也許是時候全面去檢討它的成效。

其實,教育局要去了解全港學童的學習情況是無可厚非的;世界各地無論歐美或內地台灣都有類似的測試。不過,是不是需要如此大規模(每個學童都做),如此頻密(每年都做),實在值得商榷。因為學校和學生的表現大都頗為穩定,教育局要「勞師動眾」去收集、分析這些數據的作用不一定很大,有時難免只是為做而做,學生未必得益,反而增加了不少煩惱和壓力。

系統性評估是針對全港學童的水平,本意並不是針對某一所學校或某一個考生的,但因為有這個「評估」,學校大都非常認真和緊張,希望自己學校有好的達標率,並視之為重要的業績,所以要操練學生,應付這些評核。因為有部分學校刻意加強有關準備,其他學校也爭相仿效,所以出現了許多額外的補充練習,甚至補課。其實校內本身的功課其實已很多,再加上與T.S.A.有關的練習更是百上加斤,情況很普遍。

為了減輕學生的壓力,前幾年已有教育團體聯署希望減輕小六學生的考試壓力,結果教育局都同意讓學校自行決定可以隔年參加小六的T.S.A.評估。最近,更有家長在社交網站開設「爭取取消小三T.S.A.」的專頁,並得到許多支持。家長向教育局施壓的情況是近年少見的,相信將會掀起一定的風波。

對筆者而言,T.S.A.的作用並不算太大,教育局已推行了超過十年,無論如何也可以聽聽教育團體、教師和家長的聲音。如果是本大利少,吃力不討好,就應趁機會修正現時的做法,例如只是抽樣進行,不以學校為單位,只是個別學生要評估;相信既可以做到監控的作用,也減少全港學生作T.S.A.操練的現象。


其實,香港小學學童的功課已算很繁重了。小學生每天回家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做功課,相對玩耍和閱讀的時間則很少;現時絕大部分的小學都是全日制的,如果放學要乘校車回家已是五時了,經過一天的學習,學童都很疲倦。故此,功課宜少不宜多,只有做些是必不可少的功課,但T.S.A.的操練卻是可以減省的。另外我希望學校自身也監控老師給學生的功課量,功課並不是愈多愈好的;適當及合理的功課政策是家長和學童都所期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